允文见朱元璋闭上了眼睛,心中百感交集,他不相信,皇爷爷就这么离去了。他将手伸到皇爷爷的鼻子处,皇爷爷竟没有一丝鼻息。他先是一惊,接着悲伤道:“皇爷爷驾崩了。”
他身旁的云奇听到了,心中也是悲伤万分啊。接着,云奇对着屋外叫道:“皇上驾崩了,皇上驾崩了。”屋外的大臣们听到这个噩耗,都泣如雨下,这泪水甚至可以淹没皇宫了。
时洪武二十七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享年六十七岁。
元天历五年,朱元璋生于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少年父母双亡,入皇觉寺为行童。在元末乱世中,朱元璋投军举义,东征西战,先后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等南北君雄,推翻元廷,夺取天下,开创了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朱元璋称帝期间,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华大地,迅速地恢复了生机,粮食增产,人口繁衍,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提高。与此同时,朱元璋整肃官吏,整顿朝纲,严刑峻法,致使大案叠起,大批的功臣勋贵亡命。但他的功绩是首屈一指的。
朱元璋的尸首被装入棺床后,大太监云奇便将朱元璋生前交给他的一道遗诏交给了允文。遗诏是装在一个盒子里的,盒子的上方还盖着朱元璋‘洪武大帝’的玉玺。没错,朱允炆宁愿不要这份遗诏的存在。因为这遗诏,鬼知道朱元璋写了什么。事已至此,是不可能隐瞒遗诏的存在了。朱允文叹了一口气,小心翼翼的拆封了那个装着遗诏的盒子。
早已进屋的大臣们,还有云岫都默不作声,静静地看着朱允炆解开束着圣旨的细绳,然后轻轻地打开了那卷圣旨。
“云公公,这份圣旨,是你看着皇爷爷一字一字写出来的?”朱允炆稍微平静了一下心情,很是认真的问云奇到。“臣保证,这是皇上陛下一笔一划所作。”云奇倒是很肯定的说。
允文打开遗诏,大声地读了出来:“朕应天命二十有七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文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屋中跪下的大臣们在听完朱元璋的遗诏后,纷纷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允文道“好了,都下去吧。”“喏”说完,众大臣都离开了。
此时的允文,才是百感交集啊。扶着额头,朱允文现在才感到治理大明的压力,真的已经完完全全的压在了他的身上。要说以前,可能来自那些不安分的藩王、武勋的压力基本都被朱元璋分摊掉。但是现在,这些压力已经不得不转嫁到朱允炆的肩头。而失去朱元璋的大明,对于现在朱允炆来说,似乎难度有些高了,都可以说是丧心病狂的难度。一边是应对北元的入侵,一边还要准备对付着那些不怀好意的“好”叔叔们。历史上朱允炆即位的时候,已经行了冠礼,年满二十了。现在的他,却刚刚束发,仅仅十七岁。要不是凌影冽突然来了个刺杀,他也不用早四年即位啊。
要说按照旧例,尚未冠礼的继承人往往都要有一个皇亲或者外戚负责监国。在这份遗诏中,顾命大臣依旧是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驸马梅殷。这梅殷也算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留下的大杀器,毕竟有驸马身份,生活无忧。能征善战,还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是朱元璋在十六位驸马中最喜欢的一个。
遗诏还是一样的,不过此时的朱允文却是不一样的,他比起历史上的那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清醒的头脑,不是那么优柔寡断。但朝中却没有一个能领兵打仗的将才,允文虽奋不顾身地保护功臣,比如蓝玉,可是他们最终也未能逃出历史的烟云。现在朝中剩下的武将只有老将军耿炳文。宋国公冯胜和颍国公傅友德这两员功臣虽未被赐死,但是却解甲归田去了。还有那个率领百万大军,结果被朱棣几百人就击溃的李景隆。耿炳文老将军还好,只是首战失利,被历史上的朱允文换下。而李景隆,他可谓是一个十足的大草包啊,只会纸上谈兵,百万大军被朱棣起初只有几百人的小部队击溃。不仅如此,他战败后,还引朱棣的人入首都南京,并亲自开城门献降,简直是败坏了李文忠一门忠良的名声啊。
对如此草包,现在的允文,也只能是叹气了。不过,他要是真想躲过靖难之役,就必须改革科举制度,为自己招揽人才。这样一来,才能与燕王朱棣抗衡。
想了想,他还是决定先料理完朱元璋的身后事,其余的事以后暂且不管。所以,他对身旁的云奇说:“云公公,传我命令,命全国百姓戴孝三日,全体大臣随我在京师守孝三日,并将皇爷爷的遗诏昭告天下,令百姓信服。”“喏。”云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