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火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二三事 > 第二十八章 北征阴云

第二十八章 北征阴云(1 / 1)

西元一四二一年,大明永乐十九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

对于大明朝来说,第一大事便是迁都,历时十数年北平城建设完毕,在元大都的基础之上,又兴建了诸多宫殿城墙,朱棣正式诏告天下,改北平为北直隶,定为京师,把大明帝国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一来北京是他的老巢,龙兴之地,二来他习惯北方的生活,南京阴湿,靖难后此地沾染了太多血光,三是天子守国门,他觉得应该担当地这个责任。经过十来年的建设,他认为大都已经建的好了,可以搬家了。

迁都一直是大明朝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洪武时代,南京是首都,还有一个中都,那就是安徽的凤阳,那是朱元璋的老家。其实朱元璋也考虑过迁都,还曾经派太子朱标考察过西安。

老朱读书不多,有大儒说“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汉人在古代都有中原情节。可当时的现实是,明朝立国后,中原百姓饱经战乱,若要建都,这在古代那可是天大的工程。虽说皇帝一意孤行搞大工程的比比皆是,如隋炀帝杨广,但英明的君主还是会有所考虑有所顾忌的。

朱棣是个很霸道的皇帝,他一方面要宣称继承了老朱的事业,另一方面要证明他与建文帝不一样,三都的规划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普天同庆之时,是年元月,中官下西洋正使郑和带回十六国使臣来访,万国来朝是盛事,又赶上明朝迁都,这让永乐很高兴,自然这些使臣在回去的时候,收获也是满满,当月走了一批,后来为了等季风,第二批在十月又坐船出发了。

然天有不测风云,是年二月二日明朝正式迁都,三个月后,大明历、阴历或是农历的四月初八晚上,京师风雨大作,雷声滚滚,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营建了十三年的北京新宫,竟然在落成不到四个月时就被烧。

在这个时代,地震,洪水,雷击等等自然现象,都被看成是执政者的失误而带来的。此乃居上位者失德,其政不修,而召致上天示警。

通常发生这种事要么皇上下个诏书检讨一下,要么有大臣出来承担一下责任,背个罪名,而朝庭上似乎没什么声音。

鉴于此,朱棣下诏求言。也就是说,他希望朝野明智之士为他找出雷击三大殿的原因。

很快,礼部主事萧仪进言:三大殿遭受雷击是皆因迁都的之故,把国都从南京迁来北京,诸事不便,且大明的皇脉也撂在江南,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寝在南京,这是大不敬的事。

萧仪没有想到的事,皇上看过奏本,震怒异常,他认为萧仪把迁都与雷击三大殿联系起来,完全是蓄意诽谤,诏令:锦衣卫拿萧仪入北镇抚司。其后未经任何审讯,以“谤君之罪”处以极刑。

关于迁都,朱棣前前后后上上下下讨论了很久,建设都城都花了十几年,现在出这等灾祸怎么可能与迁都有关。

其实,都是朱棣一意要迁,臣下如何敢硬顶,所以谤君这罪倒也是实事。

此事尽然未了,朱棣通过种种渠道得知,萧仪的观点在官员中仍有不少市场,于是又令大让这些科道言官与部院大臣一起到午门外跪下对辩。主题是,迁都究竟好不好,让双方各抒己见。

初十,诏文武群臣尽言无隐,直陈其缺失。十三日,又诏令停止一切不便于民及不是当务之急的工程,免除永乐十七年以前拖欠税粮、课程、盐课、马革等项及永乐十八年受灾地区的粮草。十七日本为万寿节,也因三殿发行火灾而停止朝贺。

永乐没想到的是,他原先以为自己功德奇伟,可竟然还被挑出了这么多问题,永乐十九年不顺。

作为一个历史上留名的皇帝,永乐还是能看清一些问题的,四月二十一日,永乐又命吏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蹇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询察所苦。

这么多中央巡视官员下来,目的是为了兴未兴之利,革未革之害。同样也是考察干部,诸司官吏中,枉法害民者罢黜,守法爱民者表彰。

但这一切都还不够,朱棣需要一件大事来彰显他的文治武功。

同年秋,鞑靼叩边。

朱棣心动。

远藩来朝,迁都的兴奋,也没能打消三大殿大火后引发的一系列事情的郁闷,朱棣需要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

六月老挝传来消息,原交趾的叛军头目黎利一直藏身于老挝,现在已经被老挝驱逐,朱棣当即命令李彬去抓捕,但武功不显。

八月京师北按南京格式建造的郊庙宫殿落成,历时十三年,仪制更胜南京,此后皇太孙的宫殿也落成,朱棣大赏有功人员,但这一系列的喜事,朱棣还是觉得不够,还需要有点什么大事,才能让他兴奋起来。

正在此时,鞑靼来犯。

前两次此征,朱棣龙心大慰。

打出大明朝的威风,打出了他本人的武功,也见识到边塞之外的景致。

可以说戍边多年的朱棣本人最大的战功是靖难之役,朱棣在军中长大,早年在诸王中以知兵有功名著称。最初驻守燕京时,也渴望象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一人在北击鞑虏建立功勋,两次北征虽说有战果,但杀敌并不多。第二次五十万众对三万人大胜之,杀敌数百人。

数年来,北元内部的骚动,朱棣大致也知道一点,距第二次北征已经过去了七年,应该再去北地走走,去教训教训鞑靼人。

十一月的京城已经很冷了,入冬后,树叶落尽,唯有枯树在风中摇摆,地上更是风卷落叶,风起后,落叶扑身灰尘扑脸。

迁到京城的勋贵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冬天,京师的干冷与南直隶的湿冷全然不同。若没了地龙,家里那是会冷死人的。

柴草,火盆,石炭价起,更有南来之人在家里盘地了炕,(炕见诸中国史料的很我,考古发现最早的是西汉)

与这些高官贵人相比,南方迁来的罪民们很难适应北方的冷,日子更为艰苦。

大明朝的各将领在打了胜仗之后,都会把战俘押送往京师献捷,后来被送走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当地贵人的家族的子女被送入宫中,少年被阉入内宫,少女为宫女的也不少(郑和就是这么进宫的)。

边关塘报被收集了起来,北地各都司卫所都要求奏报军情,五军督卫府的武将都已经摩拳擦掌了。

沐晟和张辅也差人去问了话,确保南边不会有大的军情,侯显刚从西边回来,不多时会有活佛来朝,侯显还带来另外一个消息,瓦拉内部不和,脱欢无力南下。

想到这里,朱棣有一丝宽慰,无力南下还不是当年他打了出来的。

明兵部尚书方宾,洪武时以太学生入兵部,建文时曾坐罪戍广东,燕王入南京时,迎附后进兵部侍郎。方宾此人也算是个能臣,在收交趾时与张辅配合的不错。

此人在兵部多年,处事果决,机敏,更重要的是,他很会揣摩上意。从他历三朝而被重用也能看的出来。

被召来问话时,并不清楚皇上要问他什么,进宫时还特意问了来传话的内监,小黄门没给任何暗示,方宾心里略有不安。

(没用太监一词,明时太监少监为内府诸监的官名,不是随便哪个阉竖都能叫太监的)

北边阿鲁台有小队人入寇,此事皇上也问过一句,方宾认为不足为患,已与礼部通了气,准备遣使过去责问。

安南已经囤田令下了之后,有英国公张辅在,不会出什么乱子。黎利已经被驱,缉拿也是指日可待。

朱棣对自己的兵部尚书还是很满意的。

他是性急这人,赐座之后便问:“鞑靼人犯边一事,卿有何见解。”

方宾想都没想,回道:“对,北虏入秋多有犯边,不足道。”这是小事情。

朱棣不大高兴,按方宾贯常的表现,应该知道皇上这话的用意。又问:“军报阿鲁台使部下胡骑犯兴和所。”

方宾没有想到皇上还会接着问,对于北元余逆方宾作为兵部尚书还是了解的,当即回道:“入兴和而已,阿鲁台贼性未改,每入朝往来皆有掠略,即使是在关内亦是如此。”方宾说的是实话。

朱棣没想到方宾没把此事当回事,更重要的事,方宾没有体会出朱棣问话的用意。

当即又问道:“若是兴大军,前去征讨,可否可行?”

方宾答的更快:“粮草不济,不足以战。”

“如何不济,前次北征,边关均囤有粮草,关边也有据所储以军备。”

“两征之后,粮草已用尽,经年的天灾,边关粮草勉强供应,戍边用粮尚足,北征难支。关外所建卫所早已荒废。”方宾说的是实话。

朱棣面色阴沉,方宾知道自己说错话了。

皇上要的不是这些实话,要的是他对北征的支持,但这话一步步说到这里,他也不可能回头了。

粮饷全仗户部支应,第二个被问话的户部尚书夏原吉。

夏原吉此人早年得朱元璋赏识,后也被建文帝重用,到了永乐时代,继续被重用。

此人颇具才干,重得朱棣的信任,以前京城在南京时,朱棣北巡,都是是带着夏原吉,行在礼部,兵部和都察院诸多事务,都是由他主管。当年朱棣北征时,夏原吉辅佐防孙留守北京,总管行在九卿事务。

今年在三大殿火灾一事中,夏原吉也有上佳表现,朱棣让群臣与言官辩论,诸部大臣都说言官不是,只有夏原吉上奏。既然皇上让言官放言说事,怎么又能因为言官司的言论而问罪呢。朱棣虽不高兴言官乱说,但听了夏原吉这话,也以为然,只处罚萧主事一人,不再迁怒。

其后六部言官本来的职责就是监督各部官员,官员们向来不喜言官,夏原吉为言官说话,又让同僚们不解,夏原言又直言,言官言语有失也是职责所在,要是真大家把言官得罪了,那损失更大。

有才干也要能表现更要能经事能上下沟通,夏原言这位朝庭中公认的大臣功力深厚,深得敬重。

夏原吉对皇上的回答是,前两次出师没有建功,多年积蓄的军马粮草都被消耗光了,这几年灾情不断,举国上下内外都很疲惫,而且皇上的身体也不是很好,还要好好的调理,北征真要打也不是不可以,最好是派良将出兵就行,皇上还是不用亲往了。

朱棣北征,初衷就是要亲征,夏原吉这番话,说的比方宾说的还重,更让朱棣生气。

话里话外多重意思,一件件打击在朱棣的心头上。

先说他前两次出征没有建功,其实第二次还是有杀数百人的,可问题是出兵五十万对敌三万最后的大胜是杀敌数百。

多年积蓄的军马粮草被消耗光了,没错,朱棣为了证明他对付北元的决心和能力,一直在积蓄力量北击元蒙。

第一次永乐七年丘福主帅,结果大败而归。

第二次永乐八年朱棣亲自挂帅,二月打到五月,粮草不济而回。

第三次永乐十一年朱棣为帅,二月打到六月,虽有小胜,其实明军也有损失,后粮草而还。

前两次打到最后都是粮草不济,多年备战都打到了粮草不济,从中可见,以往的积蓄是打光了。

至于内外,这个夏原吉最有发方权,郑和下西洋,下一次,夏原吉心跳一次。下西洋的费用太高了,今年还带回来十六国使臣,这些使臣的赏赐是个惊人的数字。而且今年有一个什么苏禄国的国王居然还死在了境内,丧藏安抚的费用更是不低。出使的不只是郑和,使西的侯显,出高丽的金英,都是要花钱的。

至于这几年的天灾就不用多说了,四月言官已经揭过底了,也派了不少大臣外巡。

至于皇上的身体,这可不能怪夏原吉,本来朱棣多年征战一身的病,而且皇上命夏原吉佐太子带太孙,自己也多次在夏原吉面前表示,身体不行了,要夏原吉多多辅佐下一代。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朝野大惊。北征已决,夏原吉赴开平去运筹粮草。

开平在哪,宣府治下最北的一个卫所,长城边上。大明朝户部尚书贬开平,一时大哗,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第三个被点名问话的是工部尚书吴中。

吴中早年有个日本来华的僧人老师,因此而学到了中国国内失传的唐朝时的阴阳学和风水学,后吴中主持北京城的建设,这期间才干进一步得到朱棣的赏识。

工部管军械,吴中回的更干脆,军械不足,北征需驮马战马,军中本来就不足,若大征更不济。

朱棣大怒,怒的不是吴中的回话,而是吴中的态度,明显这是已经串通好的,夏原吉都已经被贬往开平了,吴书还敢这么说。

是日,锦衣卫拿吴中入北镇府司。

洪武三大案,大明朝的官员们,上早朝前便交待后事,全亲恸哭想送,下朝回家,全家相拥而喜,喜得平安一日。

永乐初年对建文老臣的打压,瓜蔓抄,对诸王的削藩都让大臣们见识到了朱棣的冷血。武人出身的皇帝,杀文人开创性的发明了诛十族,更是让诸多大臣高官们人心惶惶。

这几位尚书大人事先商量过没有,的确有过商量。皇上对鞑靼犯边的关注,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他们商量的结果就是,不支持北伐,坚决不能让后上亲征。

参与讨论的就是六部堂官,这几位尚书。

再接下来被喊来对话的是礼部尚书吕震。

朱棣已经被三位大臣气倒,吕震本来是第三个出气筒,可意外的是,吕震支持北征,而且支持大军北征,更觉得皇上御驾亲征尤其重要。

朱棣心里稍定,还是有大臣支持他亲征的。

吕震接下来的话,却是让朱棣有点吃惊了。

夏原吉为逆户部左侍郞时,不曾迎圣,今受重用,每任事实勤勉,但怀阴拒之心,奸柔险邪。

这话说的就大了,当年在建文帝手下的时候,夏原吉官司至户部左侍郎,还当过钦差大臣,当年他的确没有投降朱棣,而且还是朱棣打进南京臣后,被人抓着送上来的。

现在虽然皇上你很信任他,重用他,他做事也很踏实,其实内心是抗拒的,人很阴险。

朱棣大怒。

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更让朱棣怒不可遏。

方宾自杀。

他是第一个被叫去问话的,朱棣的脸色什么样,他看到了,回家之后便惶惶不安。

夏原吉是第二个,夏原吉在朝庭里的份量,方宾自我感觉比不上,结果呢,夏原吉被贬开平,而且还要继续做事,行不可为之事。

至此,方宾已经从惶惶改为焦虑。

吴中被叫去问话,入狱。方宾内心惊惧,夜无眠,寝食不安。

吕震又被叫去了,没受到责罚,但吕震进谗言一事,风声已经露了出来。

最后一根稻草,来自内宫中官,方宾多方委托终于在济灵宫得以一晤,内官告知,皇上震怒,不日会有多位大臣下狱。

于是,大明兵部尚书,方宾,于自家府内自杀。

方宾的自杀更是吹旺了朱棣的怒火,大明朝的尚书,身家性命都是皇上的,岂能你说死就死。

抄家,全家流放,方宾本人开棺戮尸。

锦衣卫又出发,去开平,把夏原吉给抓回来,先下北镇府司牢狱。

前户部尚书邹师颜被捕下狱,工部,兵部,诸多官员被抓,一时之间,北镇府司的大牢人满为患。

北京城内阴云笼罩,同时也是战云密布。

锦衣卫离京急驰开平时,朱四郞在马上瞭望,兔子已经高呼:“看,那就是长城。”

最新小说: 网游CF:我成了生化幽灵 大宋小王爷 亿万神豪:从无限返利开始 大唐:开局娶长乐,她却逃婚了 大秦:仙国帝君 怀了天下第一的崽 梦幻西游:最强龙宫 锦衣佞臣 大唐:神级选择 独宠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