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号,东海号,黄海号,渤海号。
作为一家优秀的造船厂,不但要拥有强大的设计能力与技术基础,还要做到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局势的发展方向。
对崇明岛级的前期设计证明了江南造船厂的能力。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帝国海军会批量建造崇明岛级战列舰,而不会再开发新的战列舰,至少不会将新式战列舰的开发与建造工作放在首位。
事实却正好相反。
在这里面,起到关键作用的仍然是江南造船厂。
早在设计崇明岛级战列舰的时候,江南造船厂就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性能优先型,即后来的崇明岛级;二是性能绝对型,即完全按照主要性能要求指标来设计,而不管造价,也不在乎排水量的限制。
当时,考虑到船厂自身的建造能力,还有海军思想观念的转变速度,海军对战列舰造价的承受能力等等因素,江南造船厂递交的是性能优先型的设计方案。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海军肯定需要更强大的战舰。
明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初,江南造船厂向海军递交了另外一套设计方案。
当时,帝国海军并没有立即决定采纳该方案,毕竟太超前,而且初步核算之后,其建造价格是崇明岛级的两倍!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宁愿要两艘崇明岛级战列舰,也不会选择新的战列舰。
当然,帝国海军也没有完全放弃这一方案,并且下拨了一笔设计款,让江南造船厂去完善该设计方案。
情况在十月份出现了转变,“马罗基海战”的结局让帝国海军吞下了苦果。
当时,帝国海军就认识到,对战列舰造价(或者说排水量)的限制,将极大的削弱战列舰的战斗力与生存能力。如果不适当放开排水量的话,很难造出能够压倒所有敌舰的战列舰。即便是正在建造的崇明岛级战列舰也只能取得相对优势,难以取得绝对优势。
在此情况下,海军回心转意,决定放宽排水量限制,开发一种更大,更强的战列舰。
江南造船厂的设计方案立即得到了重视,同时江南造船厂的努力也结出了果实。仅仅一个月之后,帝国海军就下达了建造令,一次性订购了四艘,并且将其分别命名为“南海”号,“东海”号,“黄海”号与“渤海”号。十一月,在江南造船厂刚刚落成的新船台上,“南海”号铺下了第一块龙骨。
在整个建造期间,帝国海军不断加大投资,其目的只有一个,必须赶在战争结束前建成,并且争取在战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也正是如此,四艘建造难度比崇明岛级大得多的南海级战列舰的建造周期比崇明岛级还少了几个月!当然,很多关键技术在此期间陆续取得突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说白了,如果没有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这四艘战列舰最多只是放大版的崇明岛级。
“南海”号建成时:
标准排水量:30500吨,满载排水量:33800吨;总长:187米,型宽:305米,吃水:59米;定员:1154人。
锅炉:6台五十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五十年型蒸汽轮机,功率:6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5节,续航力:12000海里10节。
主炮:8门五十年型400毫米l45型舰炮(4x2),副炮:12门五十年型150毫米l47型舰炮(6x2),速射炮:12门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舰炮(6x2)。
主装甲带:220-380毫米,装甲隔舱:200-35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200-470毫米,炮座:380毫米,司令塔:220-470毫米。
相对而言,南海级战列舰的各项性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服役的众多战列舰中绝对是最优秀的。
火力方面,南海级全面超过了英国海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与复仇级战列舰,甚至不比英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纳尔逊级差。更是大幅度超过了美国海军在战争结束前服役的新墨西哥几,以及在战后服役的田纳西级,即便与美国在战后建造的科罗拉多级也丝毫不差。
速度方面,南海级一改帝国海军战列舰速度慢的“特点”,跟上了伊丽莎白女王级的速度,比复仇级还快点,更是大幅度超过了美国海军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建造的快速战列舰之外的所有主力舰!
防护方面,南海级更是各型战列舰中最优秀的,即便是与一向注重防护的美国海军的主力舰相比,不但不逊色,反而在某些关键部位更为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南海级的排水量只有30500吨,而美国海军的新墨西哥级为32000吨,田纳西级为32300吨,战后开工建造的科罗拉多级达到了32600吨。英国海军在战后为对抗南海级而建造的纳尔逊级更是达到了33313吨(同级的“罗德尼”号为33730吨)。
显然,这一点足以体现出帝国在设计建造战舰方面的领先优势。
换句话说,如果南海级的排水量扩大到32000吨,其性能肯定还会有很大的提高,更是其他国家同时期战列舰所无法比拟的。
除了作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最强大的战列舰而被载入史册之外,南海级战列舰还因为第一个采用了400毫米口径主炮而在战列舰的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同时也拉开了新的主炮口径之争。
战后的《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将战列舰的主炮口径限制在400毫米(十六英寸),几乎就是针对南海级设立的。
当然,南海级的出现,也沉重的打击了英美两国的信心。
后来,美国海军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就率先换装了十六英寸主炮。实际上,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舰体几乎与之前的田纳西级没有区别,只是用四座双联装十六英寸主炮炮塔换了四座三联装十四英寸主炮炮塔。
另外,英国海军的纳尔逊级战列舰也在设计的时候被要求采用十六英寸主炮。
只不过,这两级战列舰的主炮威力根本不可与南海级相提并论。
不说别的,英美在研制十六英寸舰炮的投入方面根本比不上帝国在400毫米舰炮上的投入。
当初,为了研制400毫米舰炮,至少有数千名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参与了相关工作。
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帝国海军就订下了比较高的技术要求,这一方面导致400毫米主炮的研制工作拖延了好几年,另外一方面也赋予了该火炮强大的性能,以及今后进行大规模改进的余地。
不说别的,后来的皇帝级战列舰采用的就是从南海级战列舰的主炮改进而来的400毫米主炮,其性能以比南海级的主炮提高了至少四成。另外,随着大量配套弹药的研制成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的460毫米主炮研制成功之前,帝国海军的400毫米主炮仍然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舰炮!
相反,美国海军的十六英寸主炮发展了好几代,直到北卡罗来纳级的k6型才基本上达到了后来帝国海军建造的长江级战列舰所用的主炮的性能水平。直到依阿华级的k7型才达到了皇帝级主炮的性能。
英国海军更是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纳尔逊级采用的十六英寸主炮被认为连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十五英寸主炮都比不上,甚至有部分人认为,k1型主炮连k7型十四英寸主炮都不如,不然英国海军后来的乔治五世级也不会放弃十六英寸主炮,改回老线路,采用十四英寸主炮了。即便再往后推,英国海军的前卫级战列舰采用的也是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十五英寸主炮,而不是纳尔逊级的十六英寸主炮。
毫无疑问,帝国煞费苦心的研制400毫米主炮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从长远来看,这甚至是保证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取得众多海战胜利的基础装备!
唯一可惜的是,四艘南海级战列舰建成服役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到了末期,四艘战列舰都未能在战场上一显身手。
只是,作为帝国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四艘南海级战列舰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战争前期,四艘南海级以帝国海军主力战列舰的身份参加了众多重要海战,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