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随着宝山各级政府门口无声无息地贴出了《宝山土地改革章程》,宝山土改正式拉开了序幕。//百度搜索看最新章节//()
事后据宝山罗店镇地主阮德藻回忆,12月初,镇政府突然通知他去开土地改革大会,镇长宣布了土地改革办法,罗店镇杨家杨老太爷带头宣布参加土改,将家里1000亩水田,按照每亩40银元的价格卖给政府。
坦率的讲这个价格并不算高,和市面上基本持平,让许多人歇了占便宜的心思。
宝山临近上海,当地民智开放较早,士绅阶层对官府没有那么怕惧,听完镇长的讲话后,许多人纷纷就自己不懂的地方,直接大声询问镇长,镇长也不厌其烦的一一解答。
依着江南人特有的精明,这本帐很快就算清了,人均10亩地是保有土地,超过10亩附加征收2银元的土地税,超过20亩征收3银元,超过30亩征收4银元,后面按照每10亩地一银元依次递增。
按照当时100公斤粮食2银元,每亩单产600斤,每亩地大约收益6银元。每个长工每年需要20-30银元工钱养家,加上土地税等各种杂费,每亩地成本需要2银元。这样算来,人均种到31亩就无利可图了。
阮德藻坐在下面默默的听着,他以前在上海做过买办,在当地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在上海还有不少朋友,杨老太爷在上海的遭遇他也早有耳闻。
江南人如果不是万般无奈,向来不是和政府对着干的主,阮德藻也不例外。他家五口人,拥有土地有200亩,已经超标了。他在犹豫。
他想到他在上海市政府的朋友,上次喝酒时向他提起宝山工业区准备搞大规模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石材。
他盘算了一下,每亩地40银元,卖掉150亩地,他可以筹得6000银元,加上家里的存款,他可以凑到1万银元。,当时一条50吨的汽轮船在江南制造总局售价500银元,这笔钱足够他卖20条汽轮船了。()这一刻。沉寂多年的雄心壮志慢慢起来了。
又迟疑了一下,阮德藻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挤到书记官那儿报了一个名,到时候镇里会安排人来丈量。
后来阮德藻不无得意的说起,当时家里的夫人寻死作活,死活不同意卖了家中的土地,直到自己从江南造船厂带回20条汽轮船,第一次运输石料赚的盆满钵满,阮德藻自己才真正松了一口气,他赌成功了!
回首看那些畏畏缩缩,不敢激流奋进的地主,随着递进式土地税的实施,他们的土地日渐萎缩,最后只能维持在人均30亩,等他们再想投资实业,最好的机会已经错过了。
杨远光是罗店镇一个老实巴交的佃农,家里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虽说祖上和杨老太爷也带着点关系,但这并不能成为他的依靠,他梦想着改变家里的困境,所以即使家里再苦,他也要把自己最聪明的小儿子送去上海的学校念书,凭借着一家人的勤奋肯干,他苦苦维持着这个家。
吴辽的人民军进驻上海开始征兵,他的儿子瞒着他偷偷跑去加入了人民军,当时他感觉天塌了,当兵随时面临着死亡,他不敢想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景,他改变家族命运的希望破灭了。
他也曾今苦苦哀求,也曾今已断绝父子关系相威胁。不过军法森严,最后他只能含着泪送儿子上疆场,有段时间他天天晚上做噩梦,梦见儿子浑身布满鲜血……
他经常见到老伴晚上一个人躺在枕头边默默抽泣,看到这他心如刀绞。
当然政府对于军属的优待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军属,他们优先享有减租权力,种同样的土地,他们比别人多一分收获。
所以他的三个儿子对于老四的参军还是很感激的,家里的日子一天天的宽裕起来,大儿子已经有媒婆来介绍了。这对他是个不小的安慰。
当村里通知大家开会,公布宝山区开始推行土改,他们家作为军属享有第一顺序的土地分配权时,他一开始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真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因为家里穷,他们家一直没有分家,四个儿子加上他和老伴,六口人,分到60亩上等的水田,印象中这块地是镇里杨老太爷家的。
当六张土地证交到他的手中时,他双手紧紧的捏着,这是家族的希望,有了土地,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不过听政府的人说,60亩土地,折合银元需要2400元,分期付款,可以用粮食抵银元。抛荒三年后,土地自动收归政府。
他听到最后一条心里暗暗发笑,做了一辈子的庄稼汉,好容易分到一些土地,看得比命还要珍贵,怎么可能抛荒?他最想要的是快点还清欠政府的土地款,早点把这六十亩地变成他们老杨家可以祖祖辈辈传下去的根基。
周围的村民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老杨家的人,之前老杨家的小儿子参军时,他们假意劝说其实内心暗暗嘲笑,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此刻他们不由暗自后悔,要是当时让自家儿子去当兵,不就意味着现在家里每个人可以分到10亩耕地?心里盘算着,一定要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参军,不过听说人民军要求军官要有一定文化,军官是没什么指望了,不过就算当上小兵也值得了。
杨远光看着周边羡慕嫉妒的眼神,心里不由得意的一笑,暗想喝过洋墨水的人就是不一样,老四太有远见卓识了。一定要写信让老四在军队好好干,只有人民军不倒,军属家庭的特权才能保住。
分到地后,杨远光带着全家起早贪黑,经常到河里取了河泥,加上水草发酵后做肥料,当时一般的水田亩产600-800斤,他的土地当年平均亩产1100斤,在没有杂交水稻的清末,创造了不小的奇迹。
除了留下口粮和种子,杨远光把所有的粮食一股脑儿全卖给了政府,他算过了,按照这样的收入,只要十年,这些土地就全是自家的了。看着手里的六张土地证,干的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
宝山区土地改革有条不紊的逐步推进,驻军上海的第七师、当地警察、民兵组织都严阵以待。
或许是吴辽之前对穆再恕的处罚吓到了宝山人,或许是上海人特有的从商热情,或许是江南人特有的忍耐精神,宝山区的土改以润物细无声的态势逐步推进,并没有意想中的反抗。
吴辽自己也有点郁闷,很有点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根据他后世的经验,为了防止矛盾积累,吴辽派出主要负责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体察民情。
到12月中旬,吴辽见宝山工业区已经吸纳地主阶级资金1200万银元,新建各类企业1000家,主要以服装加工、建筑材料、初级机械加工等低技术含量的企业为主。
当时上海拥有民族企业2000余家,占据全国50%的工业,吴辽此举等于在半个月时间建了半个上海的工业。当然这也和中国工业极端落后有关。
不过光一个宝山区,吴辽就贴进去1200万银元,让吴辽倍感压力。无奈之下,吴辽想出一个损招,吴辽知道吗啡是从鸦片中提取出来的,召来张有城,让他安排化学家还是研制吗啡。准备研究成功后向海外倾销。
吴辽承诺这将是监察部将来的主要经费来源。张有城对军情局独占疗养院这块肥肉早就非常羡慕,听吴辽说这一块的收入比疗养院更高,心中也满怀希望,抽调得力人马。风风火火的干起来。可惜吴辽记得不是很熟,他们还有需要尝试用什么溶剂萃取。
不过北洋军可不会等着革命党慢慢发展,冯国璋的北洋第三军三万人,会合了倪嗣冲部的四万人,张勋的武卫军的两万人,大举向合肥、滁州一线的皖军进攻。
面对冯国璋北洋军的步炮协同战术,皖军极不适应,北洋军一通炮火过后,皖军刚抬起头来,北洋军已经冲到面前,刺杀格斗战术,皖军完全不是北洋军的对手,连败连退,很快就退到滁州。
孙中山看到形势严峻,紧急电传让吴辽进京商议。吴辽也不敢怠慢,坐快船连夜赶到南京。
辛亥共和国55_辛亥共和国全文免费阅读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