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也是有名人的!而且不比其它国的名人差!诸葛亮可是以管仲乐毅自诩啊,这管仲大伙儿都知道是齐国的名相,这乐毅却很少有人知道。乐毅就是燕国的小伙儿,军事奇才!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消灭。
燕国始封的具体时间,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至周成王亲政之间,西周封宗室召公于燕,但召公并非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据杨宽《西周史》考证,周公东征后,始封召公子克于燕)。地点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因封地在燕山,故国名为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建国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西周时期
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并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消灭了蓟国、韩等。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春秋时期
燕国自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前7世纪时,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结果燕桓侯时被迫迁都临易以躲避山戎的侵扰。燕庄公时山戎对燕国大规模侵略,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避免亡国的厄运。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令支、无终等国也灭了。
燕惠公(《左传》作燕简公)时,燕国发生政治危机,惠公欲重用下层官吏以取代“诸大夫”,遭到了上层贵族的反对,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诸大夫拥立新君燕悼公,并对要复立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
崛起
战国初年,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唯独燕国在变法改革方面默无声息,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而齐国为了向北扩张,不断进攻燕国,前380年,齐夺取了燕的桑丘。前373年,燕在林营(林狐)击败齐。前355年,齐国侵掠燕国易水之地。燕在韩、赵、魏三国的及时支援下,多次击退齐军,阻止了齐国的野心。北方有来自东胡的威胁,此时对东胡采取防御为主的战略。
发展
鼎盛
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国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此节据杨宽"战国史"作了修正。)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招贤纳士
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拜郭隗为师,给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士人“争趋燕”。燕国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苏秦、乐毅、邹衍。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后期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破齐
昭王及后派苏秦出使齐国,首先说服齐宣王归还前人趁燕国内乱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后鼓动齐国攻打宋国,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并在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懐王、韩襄王这些大国王侯之间进行外交游说。
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引起各国震动,各国频繁相会,推动了反齐联盟的建立。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并杀死齐闵王,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此役后,齐国疆土只剰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即墨二城。
伐胡
燕昭王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北),向东到达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北面)。
灭亡
伐齐战争失败
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为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合。齐国即墨守将田单知道燕国君臣相疑,利用这点,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担心被杀,便逃亡赵国。
骑劫平庸无能,并无军事才能,他代替乐毅为将,造成了燕国军心动摇。田单则故意诱使骑劫犯错误,以激励齐军的士气。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一战大败燕军,骑劫为齐军所杀,燕军望风而逃,齐军很快就收复了失陷的70余城,趁势复国。
前272年,燕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燕惠王为燕相公孙操所杀,并立惠王子燕武成王为傀儡。招致了列国诸侯的声讨和攻伐。
燕赵战争
在燕武成王、孝王、王喜三代,为迎合秦国之意或乘赵国危难之机,不断挑起与赵国的争端。前265年,秦国乘赵国国君新旧交替,政局不稳之际,连取三城,燕与秦南北夹攻,齐国派相国田单率军救赵。西拒秦军之后,又率赵、齐联军对燕国进行报复,占领了燕地中阳(中人,今唐县)。前259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之际,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众投入燕国。燕王喜时,在前251年、前245年分别派遣栗腹、剧辛攻赵,被赵国打败,赵军反击并包围燕都,燕国被迫割地求和。前236年,赵再次率军伐燕,攻取狸、阳城。结果燕国屡屡战败,使处于衰落进程的燕国更加衰弱不堪。秦国则以救燕为名,不断出兵攻占赵地。
覆灭
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燕国成了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对此,燕国统治集团采取了两个对策:一是谋刺秦王;二是与赵残余势力代王嘉连合拒秦。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助手秦舞阳到燕城(今河北易县)易水之畔。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
同年,秦王下令大将王翦、辛胜率军大挙攻燕,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大败,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前226年,秦军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精兵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率军尾追。燕王杀太子丹,献首级以求和,秦在燕故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第二年,又设上谷郡、广阳郡。
前222年,秦再遣王贲攻燕辽东,燕军战败,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秦亡之后
卢绾曾为刘邦汉朝之燕王,但诸侯王韩信、彭越等人被杀后,卢绾常不自安。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联合陈豨一同叛乱,但失败,携带家人奔走匈奴,后死在匈奴。
土地疆域
西周初年燕国封域的具体情况不详,据琉璃河遗址挖掘出的铭器铭文可知,最初统领有六邦的土地和民众。在西周、春秋不断向冀北和辽西发展,消灭了蓟国、韩国,方国部族孤竹、令支、无终等等。
战国初期燕国的疆域大约包括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东北一角。全境东北和东胡接界,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燕昭王时,随著国力的强大,疆域也大为拓展。占领了中山北境一带,今唐县、望都一线成为燕国的南境。燕将秦开东向击胡,拓地千余里,直到辽东、朝鲜半岛北部,并一度占有齐国大部分的领土(除了莒、即墨两城)。《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公》记载: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置有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也空前繁荣起来。燕昭王时期,燕国的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除都城之外,燕国的一般城市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襄平(燕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旧城区)。
朝代文化
燕国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聚集了诸多不同种文化,诸文化因素的渗透酿成燕文化。从琉璃河附近之镇江营遗址的情况看,西周中期已有一种周、商文化因素合体的文化覆盖了异族文化。这种合体现象体现在许多器型上,如鬲的整体为商式造型的袋足,却附有周式的矮小足跟,如簋虽有商式的敞口外形,口沿、器表、圈足都发生了变化,周人是不使用陶簋的,也许是受商人铜簋的影响(图八)。
燕国
文化合体的结果,使遗物产生群体的变化,这些变化后的遗物群体称之为西周燕文化,与此相关联,创造这一文化的人类共同体业已形成。西周燕文化在北京琉璃河燕都城遗址、镇江营遗址B30、昌平白浮B31、河北满城要庄B32均有成组器物出土。其陶器中商文化因素显然强于周文化因素,如大量出土商式袋足鬲,如四系罐、三角划纹簋的普遍存在等等。埋葬习俗上更接近商文化风格,满城要庄和昌平白浮的中型墓均有腰坑,要庄M1的二层台上也殉有一狗。在随葬品方面,要庄M1的袋足鬲多于足跟鬲,商文化特色更浓重,昌平白浮墓陶鬲的足跟为周文化因素,口沿起泥条凸棱又是张家园上层文化因素,同墓的青铜短剑、头盔、刀等兵器则为北方某些民族所特有。
总之,西周燕文化中,商文化因素最重,周文化因素次之,并间或显示出少量的张家园上层文化及北方其它民族文化因素的存在。这种文化表象与燕国墓地中周人占据面积很小的情况相结合,透视出燕国社会背景的某些方面。周人在燕国只是少数,又多属高等级人物,不可能直接与下层接触,其间所借助的中间力量是商文化色彩浓重的原商人旧臣。商文化在其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中,广泛地播下了文化传统的种子,最终成为燕国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周人虽然在意识上歧视、排挤张家园上层文化等北方民族文化,但无法控制商人旧臣与当地土人的接触,当土著文化强大起来之后的春秋时期,就连周人也无法拒绝土著人的加盟了。
尚武
燕国建立之初,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华北大平原,西有巍峨的太行山,时有山地民族侵扰,东有渤海海浸和黄河故道的滚动所造成的沼泽地带,道路不畅,平原中部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无险可守,南面是商人腹地,商人复国心盛,不可能帮助周人,北面是曾保护商王子,与周人抗衡的商旧臣。周人率军越过广袤的商地,远离王畿,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燕国初立,战事频繁,平定领地内的土著,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扰,均凭武力支持。从燕侯墓中随葬多件铜戈、戟、护面和车马器,以及中型墓中有兵器、车马器者墓室较大,等级较同类墓高的现象也可看出,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贵族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军事统领。
政治制度
由于燕国历史远久,且其流传下来的文献相当匮乏,只能大略讲解其大致。
官僚机构
在中央官职方面,燕侯之下的官僚机构,重要的是将和相,分别主管文武之事。春秋战国之时,官分文武是各国官僚组织的重要特点,而官分文武无疑有利于国君进一步将权力集中于上。
相,是文官系统的首脑。曾任燕相的有:子之(燕王哙时)、公孙操(燕惠王时)、栗腹(燕王喜时)。
将,又称“将军”,是武官的首脑,见于传世文献的有:市被、秦开。将军中又有“上将军”,乐毅曾任此官;战国时的上将军,地位相当于春秋时的元帅。其他见于文献的武官还有“司马”。
爵秩方面,燕国的爵秩等级大致分为卿和大夫两级。卿有上卿和亚卿之分,大夫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等。俸禄方面,燕国采用的以是“石”计禄。南宋吕祖谦《大事记》云:“以石计禄,始见于此。”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每石重一百二十斤。战国时期的燕国,其地方行政组织一如他国,也实行郡县制。一般是采郡、县两级制。见于燕国的郡有5个: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的行政长官是“守”,都是由武官来充任的;县的行政长官是“令”,下设丞、尉等;在县之下,还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由官印还可获知,燕国在地方设有“司徒”、“司马”、“司工”、“丞”等等。
封君制度
在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地建立了以郡统县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中央集权,用以代替过去贵族按等级占有土地进行统治的制度;但又设置了封君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新的贵族特权。
军事
燕国的兵制,由于年代久远及文献匮乏,己不可考。燕国其重要的军事据点:令疵塞(今河北省迁安市西)、居庸塞(今河北省昌平县西北居庸关),主要防备东胡。武阳城(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处于燕长城的西北端,主要防备齐、赵两国。燕国的军队,有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
经济
燕国燕山以南以农业为主,以北以牧业为主,燕山地区和冀东地区同时兼有农业和牧业。大至东部沿海有渔盐之利,北部出产马牛羊,南部盛产黍稻粟菽,山地有铜鉄矿冶,经济部门比较齐全。铁农工具在各地普遍地使用。
水利工程,在幽州南界有督亢泽、督亢陌,在北京永定河流域有陶井,在燕南长城有易水堤防,在燕下都有运粮河。
燕国在冶金手工业中主要的是冶铁手工业和青铜手工业。战国时燕国冶铁手工业有了飞跃的进步,不仅生产工具用铁制作,战争的武器也已逐渐改用铁制成,同时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历史人物
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前226)战国末燕王喜太子。秦灭韩前夕,燕国送其入秦为质,以结好于秦。因不受礼遇,他怒而逃归。不久,秦国开始了大举统一中国的战争。燕国地处长城以南,易水之北,在七国中,国小力微,君臣上下恐惧秦国。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时,通过田光认识荆轲,欲派其刺杀秦王,于是,他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车骑美女资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次年,他派荆轲为使者,携秦国逃亡燕的将军樊于期的头连同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地图,以请以“举国为人臣”为名,朝见秦王。临行,送之易水,击筑悲歌而别。荆轲刺秦王失败。同年,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于易水西为秦军击破。次年,秦军大举攻燕,克燕都蓟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逃至辽东。秦将李信率大军随后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计策,杀太子丹,将头献秦军以求和。
汉王充《论衡·感虚》: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燕丹子》卷上:“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又《论衡·书虚》:“燕太子使刺客荆轲刺秦王,不得,诛死”。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比较弱小,在很长的时期里默默无闻,未能参与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斗争。但是,燕昭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11-公元前279)却一度崛起,焕发出大光彩。燕国由弱到强,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果从统治者的政治举措考察,应该主要归功于燕昭王的人才战略。
燕昭王是燕王哙的儿子,他继承君位前,燕国刚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燕王哙听信他人的蛊惑,贪图让贤的虚名,稀里糊涂地把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子之这个人原本就“贵重主断”,一朝权在手,更加不可一世,把燕国搞得“大乱”。国人不服,各种矛盾激化。太子平与将军市被举兵进攻子之,未克。之后,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又互相攻击,二人在混战中被杀,“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强邻齐国乘机入侵,“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军大获全胜,燕王哙和子之都死于乱军之中。燕昭王就是在这种国家残破、民心离散的形势下登上君位的。
如何收拾这样一个烂摊子,是摆在这位新君面前的一大难题。邻国的经验也许给了燕昭王以启发:当时,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任用孙膑、田忌,国力大振,诸侯东面朝齐。他认识到,这些国家的兴盛,无不得益于贤能之士的智谋。要想使燕国振兴,也必须从延揽人才入手。由此出发,逐渐形成了他的人才战略。这一战略的要点有三:
第一,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所谓“卑身”,就是放下君主的架子,甘心执弟子礼,以贤者为师。它体现的是君主对贤士的尊重。燕昭王找到燕国名士郭隗,向他求教说:“齐国趁着我国的内乱入寇,先君死难,这一奇耻大辱,我誓死要报复。但是我深知燕国力量薄弱,现在还不是时候。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那是我的迫切愿望,希望先生能帮助我物色人才”。郭隗回答说:“人主所抱的态度不同,得到的人才高下也就不同———想称帝的和师长相处,想称王的和朋友相处,想称霸的和臣僚相处,想亡国的和仆役相处。”为什么会这样呢?郭隗进一步论证说:“国君对于贤士,如果能以师事之,那么,胜过自己百倍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对于贤士如果能认真思考他们的意见,那么,胜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如能平等待人,那么,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如果架子很大,派头十足,对贤士颐指气使,随意呵叱,那么,奴性十足之人就会到来。总之,能够以贤者为师,虚心受教,才能招来贤者,这是自古以来的‘服道至士’的方法。”燕昭王一听,连连称善,进而请郭隗向他推荐人才。郭隗说:“大王如果一定要招至贤士,那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像我这样的人大王都能重用,何况比我强的呢?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投奔的。”燕昭王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为郭隗建造宫殿,拜郭隗为师,予以侍奉。
所谓“厚币”,就是不惜重金,待遇优厚,表现的是统治者对贤士价值的肯定。古今中外的招贤措施,都少不了这一条,似无须多论。但燕昭王还是有自己的特色,他独出心裁,“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请天下名士。”这毕竟是一种创举。它表明,在燕昭王心中,贤士的价值比黄金还要宝贵。
燕昭王“卑身厚币”的举措成效显著:“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乐毅、邹衍、剧辛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乐毅,中山国灵寿人,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邹衍,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稷下学官的著名学者,提出“五德终始”、“大小九州”等观点,每到一国,无不受到诸侯的隆重欢迎。剧辛,赵国人,军事家。这些名士们争相来到燕国,充分显示了燕昭王人才战略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燕昭王筑黄金台以养士,不但在当时闻名遐迩,为贤士所倾慕,还穿越历史时空,为后世所景仰。
第二,破格提拔,不谋父兄。贤才吸引来了,能否留得住,要看对贤才如何使用,能否使贤才尽其所长。如果只是把贤才当摆设,却不给贤才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英雄无用武之地,迟早贤才还会外流。燕昭王深知这个道理,他对贤才大胆使用,破格提拔,使贤才有职有权。燕昭王对乐毅的任用最为典型。乐毅原仕于魏,作为魏的使臣来到燕国。燕昭王欣赏乐毅的才华,看中了他的能力,便强留下他加以重用,“厕之宾客之中,立于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亚卿是地位仅次于正卿(多为君主的同姓贵族担任)的上大夫,乐毅刚来到燕国就被授予这样高的官职,充分表现了燕昭王对乐毅的器重。
“不谋父兄”值得再说一说。“父兄”指同姓大臣。按照常规,国君任用官员是要征求同姓大臣的意见的。孟子就曾经说过:“国君选拔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到亲近者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有本领,再任用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众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真的不好,再罢免他。”孟子所论,重点在于强调任用贤才须慎重,与燕昭王任用贤才的果断和大胆似有所不同。但孟子讲的道理,适用于平常时期,而燕昭王所处的却是非常时期,容不得拖延,更不能没完没了地考察。孟子所论与燕昭王所行又有一致之处,那就是国君要有主见。燕昭王对乐毅的提拔和重用,充分表现了他过人的明智和识断。
乐毅在燕国,一无亲戚,二无故旧,没有任何“关系网”,可以说是个“外来户”,燕昭王一下子就将他“立于群臣之上,以为亚卿”,如果站在保守的勋戚的立场上,这简直是难以理解的,可以提出数不清的排斥乐毅的理由,什么“曾为魏使,未必与我一心”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呀,“年资尚浅,未可以当大任”呀,不一而足。燕昭王面临的是百废待兴的局面,形势紧急,人才难得。任何犹豫拖沓,都可能丧失机会。因此,燕昭王偏能“不谋父兄”,不听同姓群臣那些带有偏见的议论,当机立断,看准了就办,大胆起用了乐毅。此举,为乐毅这位杰出军事家提供了施展才智的平台,也使燕昭王实现自己振兴燕国的夙愿有了人才保障,成为其人才战略成功的关键。
第三,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燕昭王没有看错人,乐毅一上任,就显露出超人的才华。他针对燕昭王急欲报仇雪耻的心情,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克敌制胜的方略。他说:“齐国是个大国,过去曾称霸诸侯,当今也仍有很强的实力,‘练于兵甲,习于攻战’,要想战胜它,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做长期的努力:一是要改革内政,二是要搞好外交。”经过二十八年的积累,“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经济实力大为提高,国民的凝聚力大为增强,伐齐的条件基本具备。外交方面,乐毅提出“必与天下图之”的策略,联合楚、魏、韩、赵等国,结成反齐军事联盟。至此,伐齐的条件已完全成熟。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授以相国印,合燕、赵、楚、魏、韩五国之兵以伐齐。在济西大会战中,击破齐军。楚、魏等国的军队力疲而归。乐毅则不给敌军以喘息机会,率燕军乘胜前进,轻卒锐兵,长驱直入,一举攻克齐都临淄,齐闵王逃入莒城,仅以身免。燕国取得了自五霸以来空前未有的胜利。
其后,燕国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燕昭王又命令乐毅留下来继续战斗,夺取齐城之未下者。燕昭王对乐毅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从不对乐毅的军事行动进行干预,更不要说掣肘,从而能使乐毅淋漓尽致地施展其军事天才。乐毅又在齐打了五年,转战千里,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即墨两城以外,其他齐国城邑全被攻下。至此,乐毅的功业达到光辉的顶点,燕国的国势也达到了强盛的巅峰。这是战国时代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极富魅力的一页。乐毅在军事上的胜利,燕国的振兴和强盛,正是燕昭王人才战略的成功和胜利。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立。当时,乐毅对莒、即墨两城采取围而不攻,以待时机的策略。齐人到燕进行反间活动。昏聩的惠王听信谣言,派骑劫往齐指挥燕军,召乐毅回国。乐毅担心被杀,便逃亡赵国。骑劫平庸无能,在与齐军作战中被杀,燕军望风而逃,齐国很快就收复了失陷的70余城。燕国从此走上衰亡的道路。很清楚,能否正确地选拔和使用人才,关乎一个国家的盛衰成败,中外古今,概莫能外。这时候,只剩下最后的大国了,这个国家在春秋的表现可谓低调!但所谓养精是为了蓄锐!厚积薄发,这个国家才是真正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春秋时期称过霸,可只能算是个准霸主,然而战国却一跃而起,成为让其它国家闻风丧胆的强国!最后更是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请看下集!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