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双手合什,诵念佛号过后,再次开口。
“既然本届论到我天心寺主持,那么就由我天心寺开始。”老和尚目光巡视前面的两个弟子:无笑、无非。这两人都是守擂台成功的天心寺的弟子,也是寺中所有弟子中的佼佼者。
“你师兄弟二人便开个头吧。”老和尚道。
无笑和无非两人遵从老和尚的安排,互视一眼,在无笑流着眼泪微点头后,无非往前站了一步,看向众人。
“阿弥陀佛,小僧不才,诸位施主请仔细听:听闻近年来有一篇《三字经》响彻东西,甚至远播它陆。小僧的问题便是开头的第一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也不对?”
这无非和尚一开口,便难住了很多人。
如果说这是广得求证的上等教化大文,自然内容便是对的。因为有文碑认可,无数大儒认可,天地认可。
包括里面的注解也是可以当成答案来说。
可无非和尚问得很笼统:是对,也不对?
这里可是佛道辩论,自然不会是那么简单可以阐述的道理。
大人物们低头沉思,弟子们有的疑惑不解,但有的人见没人开口,也踌躇难定。
但总有人会站出来说话。
身穿紫阳剑派服饰的一个弟子高声开口:“这一段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人生来懵懂无知,从幼童时期便能看出来,孩子幼善,所以我认为是对的。”
无非和尚浅笑,立刻说:“但小僧曾不这么认为。如果人之初,天性本善,为何同一环境里出来的孩子,有的人长大成盗寇,成为奸诈小辈。有人哪怕环境再艰苦,也勤守自身。曾听闻,燕国一偏地处,山村内有一孩童,幼小期便能杀人夺好,心胸狭隘歹毒,可其家中并无恶人,山村之人也朴善友好。为何这孩童会犯下杀孽?所以小僧认为,此句有误。”
不少弟子喧哗,但仔细一想,可不正是这理?有不少人还听过这一件事情,当时还挺轰动的。
无非和尚巡视周围的人,主要看向陆然等几个明显自己的抓异有点远超别的弟子的人。
不少人把目光投向姜圣王一行人。谁都知道,这三字经可是从姜圣王的后人口中传出来的。
姜圣王脸色不变,只是遥遥地对陆然投去一个犀利的目光,意义再明显不过:你的锅,自己解决。
陆然摸摸鼻子,觉得自己实在是冤枉。
不少弟子都被这个第一问给难住。陆然见此,没法只好从沙石块上,扶着绿竹站起,高昂提声:“小子不认为这是错的。”
这一声把所有人的视线拉过来。
“这位无非师兄,您所言有差。”
无非和尚合掌:“还请小施主解惑。”
陆然清了清嗓子,道:“众人皆知,其实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婬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那大钟居然轻轻响了一下。众人惊讶不已。而她眼睛一亮,人偶分身发现扇子上显示的接收能量的时间突然缩短了不少。
笑了笑,她继续说着前世中荀子的性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