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正被朝廷提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从“朱说”恢复“范仲淹”之名。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任盐仓监官。西溪镇濒临黄海之滨,镇上虽也可偶见牡丹,但人烟稀少,野草丛生,偶尔有几个难民从此经过,十分荒凉。只有那海浪的呼啸声及飞舞的野鹤在长鸣。
从汉朝起,盐就是官府所专营。从唐至清,盐赋收入占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盐为朝廷的重要经济命脉,可谓举足轻重。
古云:国家财富,盐利为盛。淮盐又占全国盐赋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泰州一带,海水含盐量高,海盐产量一向为淮盐之冠,西溪则被誉为“天下海盐仓”。所以,北宋朝廷多派进士及第的京官来此任盐官。西溪盐仓监,管辖东台境内各个盐场,责任重大。
范仲淹在巡守盐田盐仓的同时,深入泰州、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海州(今连云港)一带,考察社情民意。
煮海水煎盐的盐灶灶户,在茫茫的数百里海滩上,星罗棋布,柴草浓烟,遮天蔽日。盐民生活很苦,盛夏酷暑,更是苦不堪言。当时有人形容盐民的生活,“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沿海四州的盐民农户愈加困难,泰州尤甚。这里几乎年年遭受海潮祸患。每年秋天,海潮泛滥,如遇大风,潮水咆哮怒吼,扑向海滩,冲毁盐田盐灶,冲毁庄稼农舍,甚至伤及人畜性命。潮水过后,粮田碱化,米豆无收。
百姓无以生计,被迫流落他乡的已有三千余户。针对海潮侵袭,唐代曾修筑了一条海堤,但历经唐末及五代战乱,年久失修,原海堤多半颓坏,致使海潮重新肆虐泛滥。
当地多数民众,多年来渴望复修海堤。范仲淹通过深入考察,确认海潮泛滥是泰州一带民众的主要灾难。
为此,范仲淹大胆上书给时任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海堰。可重筑海堤也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认为建造海堤容易造成内涝观点的一派人极力反对。
张纶力排众议说:“涛之患十之九,涝之患十之一,护九而亡一,不亦可乎!”他上书朝廷,并推荐范仲淹任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筑海堤工程。工程浩大,涉及四州,民工四万余人,张纶又安排时任泰州军事推官的滕宗谅(这位就是后来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参与协助指挥。
从天圣二年至三年,范仲淹全力以赴投入海堤工程建设。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顶严寒,冒酷暑,日夜在海滩上指挥,关怀民工疾苦,深受民工爱戴和拥护,工程进展得很顺利。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秋冬之交的一天,北风怒吼,寒流突至,雨雪冰雹混作。晚上,海潮陡涨,铺天盖地。数万民工在百里大堤上无处可躲,许多民工四处奔逃,官员制止不住,也跟着乱跑。
这时,协助指挥的滕宗谅站在大堤上巍然不动,神色镇定,毫无惊慌之色,民工们见滕大人仍然站在大堤上指挥,纷纷停下了脚步,不再慌乱,继续顶风冒雨施工,局势迅速安定下来。
滕宗谅成为主帅范仲淹危难时刻的最有力助手,范仲淹暗自称赞同年滕宗谅为“非常之才”,结为终生莫逆之交。
风雪之夜,海潮卷走了慌忙中未来得及撤离的一百余名民工,也冲毁了部分工程。更有人上书请求朝廷停止工程建设,朝廷立即派人下来调查,对是否继续修筑海堤仍举棋不定。
皇帝又诏令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实地察访,胡令仪曾在东台担任过县令,非常清楚海堤的重大作用。他亲自征询范仲淹意见,范仲淹反复陈述利弊,权衡得失,坚持复工修筑海堤,不可半途而废。
胡令仪非常赞成范仲淹的主张,向朝廷奏报真实情况,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同意继续兴建海堤工程。
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正当工程进展到艰难的关键时刻,范仲淹得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尽管公务缠身,但范仲淹安排好工程事宜后,亲自回宁陵看望风烛残年的母亲。
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范母病逝,范仲淹闻讯悲痛不已,立即赴南都睢阳奔丧。
传说,范母死了二十一天以后,一天夜里,范仲淹迷迷糊糊在梦里见到了死去的母亲。
母亲还是穿着去世前的衣服,看上去衣衫破旧,廋骨嶙峋,紧紧抓住他的手不放,流着眼泪说:“仲淹我儿,娘因为在阳间造恶业,被泰山府君羁押,日夜受苦难言。你素来非常孝顺,希望你诵念功德经,超拔救度我的罪业,万勿迟疑,要不然我会永远堕入地狱,受苦无量。
娘现在还在鬼道之中,没有自由,生活很苦,你赶快请西园寺的大法师为我诵《金刚经》超度亡灵。”
亡母离去不久又回来嘱附说:“功德经就是金刚经。”范仲淹惊哭而醒,于是沐浴斋戒,亲自前往玄墓禅林西园寺,延请僧众诵经七天。
到了第六天晚上,又梦见亡母来向他说:“因为你至诚礼忏,感动了观世音菩萨,特别示现下凡,持诵了半卷经书,我不但消除宿世的罪业,并且得以生天,进入天道,这都是佛力所赐。明天早上,你进入经堂询问,就可以知道一切了。”说完,人就不见了。
第二天,范仲淹等到超度法事完毕后,厚礼酬谢众僧,并且询问:“第六天诵持半卷经的是哪一位大师?”
法师们你看我,我看你,都很害怕地说:“没有啊,你是本地的大老爷,我们帮老爷家里诵经是最用功,最清净的,绝对不敢马虎,只诵半部经文,我们都是诵的完整经文,没有诵半部的。”
只见桌子边上有一位面容俊秀的年轻和尚轻声说:“昨天师傅们诵经,我倚立默看到第十六分,忽然大人您来拈香,我便返回厨房,现在承您问起,才敢据实禀报。”
范仲淹听完后,马上叩头下拜,那位法师一边摇头,一边说:“善哉!善哉!”突然腾空驾云而往西去,现出观世音真人,只见她一手持净瓶,一手持杨柳枝,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一片云彩之中,寺中的众僧纷纷下跪瞌头,恭送观世音菩萨。
范仲淹非常欣喜,把他自己做官的俸禄捐献出来,请西园戒幢律寺专门建了一个观音堂。
母亲去世后,范仲淹为母亲守灵三年,但是他仍然关心着修建海堤的大事,他给张纶写信,反复说明修建海堤利国利民,关系十分重大。张纶也三次上书朝廷,奏议修堤的重要意义,自请到泰州府任职,亲自到工地视察督工。
仅用了3年的时间,于天圣六年(1028年)春,长达150乡里的捍海堰,终于修成了海堤的修复,解决了沿海各州、县人民日夜提心吊胆的海潮之患,保护了泰、海、通、楚四州数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大面积的良田、盐场。原来逃离家乡的三千多户人家,都陆续返回了家园。
从此当地的生产逐步恢复,民众安居乐业,国家田赋和盐税收入也大量增加。张纶和胡令仪都因筑堤有功而升迁。
在泰州、兴化、东台、盐城的当地盐民为了表达对范仲淹的感激之情,均损资修建“范公祠”,歌颂范仲淹的功绩,人们将建好的海堤亲切地称为“范公堤”。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范仲淹经过晏殊的推荐,被朝廷任命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宫庭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还听说这年冬至,太后要让宋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
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初生年犊不怕虎的他竟上奏,公开指责这一做法不合朝纲。
范仲淹的奏章,使晏殊大为惊慌。他急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草率从事?难道不怕连累推荐他的人吗?
范仲淹向来敬重晏殊。这次却坚持争辩道:“我正是为受了您的举荐,才怕不能尽职,败坏您的名声,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作答。
范仲淹回到家中,又写信给晏殊,详细解释自已的做法。第二天,范仲淹又上奏,言称皇帝已成年,请刘太后撤帘罢政,由仁宗亲政。
朝廷对此没作任何表态,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任通判。范仲淹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送行时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虽然范仲淹被贬职了,但他的这一举动却让赵祯记忆犹新,心中极为感动,觉得满朝文武百官当中,唯有年轻的范仲淹敢说敢为,日后亲政定当重用此人。这也就是宋仁宗为什么几次贬下范仲淹,却又在不久之后重用范仲淹的缘故。因为,在赵祯的心中,范仲淹是大宋永远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