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政院内,承旨闵维重和金万基正在一起商议。
闵维重看着手里的几个奏折,这些都是山党官员和亲山党的士人们已经准备好的奏疏。在正式递交上去之前,先交给闵维重和金万基两人过目。
“奏折写得都没什么问题,无奈王上就是留中不发。”金万基已经看完了自己面前的那一沓折子,拿起茶杯来抿了一口,叹道。
闵维重同样显得有些凝重,看着金万基,说道:“当今王上生性谨慎,只凭现在这些折子,只能是施加压力,不可能这么快就改变王上的主意的。”
“最可怕的还不是王上的态度,而是汉党的态度。所谓论争,得有两方争辩才能有胜者,一个人说话声音再大,不如驳倒对手来的有说服力。现在汉党不出声,我总感觉还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的。”
“李璌去了济州当牧使,要是能够现在就联系到他就好了。”
金万基举着茶杯的手一顿,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不再隐瞒,毕竟估计也就这几天的事了。
金万基起身,从自己办公的案子下拿出一个匣子,在匣子里翻找一会,抽出了一封信。
把信递给闵维重,金万基说道:“其实,李璌到了济州之后,给我写过一封信。。。”
......
就在金万基和闵维重交代那封信时,一首诗已经悄然传进了汉城。
“皇家消息廿年余,今日初闻泪满裙;尚有衣冠存海甸,应懃谟略壮戎车。”
“天心眷德人思奋,胡运垂亡贼易除;从此吾皇恢旧业,几时奇烈勒巫阁?”
这首诗显然是因为此次漂流人的事件而作,文辞自不必说了,但是最引人注意的还是诗作者,宋时烈。
三年前在礼议之争中失败,宋时烈辞官还乡。此后的这三年,宋时烈潜心着书,大有不问世事之势。
流传开来的这首诗,很明显是宋时烈对漂流人一事的表态,这是否意味着,这位山党曾经的领袖要重新出山了?
......
此时,人们议论纷纷的主角宋时烈,确实已经出了山。
只不过他没有回到汉城,而是已经赶到了济州府。
与他同行的,还有同样名扬东国的柳馨远。
济州府的城门已经重新开放了,一门红夷大炮正摆在城墙上,每次抬头看到,都会使得济州城里的人们更增添几分信心。
大明的旗帜在济州府城上高高飘扬,宣示着这片土地的归属。
负责接待宋时烈和柳馨远的,是济州牧使李璌以及已经成为了威武镇统领的林寅观。
四人互相介绍认识过后,几人自然开始沟通起来,宋时烈和李璌两人久别重逢,当然有着说不完的话。
林寅观带着翻译,正想着如何加入他们的交谈,一旁的柳馨远突然用汉语和他攀谈了起来。
突然之间听到这名朝鲜大儒用汉语和他交谈,林寅观着实吃惊了一下。
根据这段时间来的观察,林寅观知道朝鲜人中特意去学习汉语的,大部分是中人出生的译官,而两班贵族中,会汉语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在异国他乡,听到本国的语言本来就不容易,更不用说眼前这位在朝鲜国内还是颇有名望的大儒了,惊讶之后,林寅观对柳馨远的第一印象立刻变好了起来。
柳馨远期待地问道:“林统领,不知明使此时在何处?”
听到这话,林寅观露出了笑容,答道:“此时,李提督估计已经在旌义县了。”
......
济州,旌义。
旌义县城内,县令刘秀实正在城墙下,不断地发号施令,要求那些被强行拉来的壮丁上城墙防守。
别说那些倒霉的青壮了,就连旌义县的士卒们,此时也在城墙上低声抱怨道。
“县令自己全身戴甲,仍然不敢上来城墙。现在反倒是让我们送死,这算是什么事啊。”
“要我说,待会一打起来我们就逃吧,根本打不过啊。方才回来向将官汇报的刘五说了,明使率了两千精兵过来,我们县城里满打满算也就四百个当兵的,就算把那些青壮算上,也远远赶不上两千人啊。”
“不要说两千人了,你们没看到那门红夷大炮吗,三十年前,胡虏只凭着红夷大炮就轰烂了南汉山城的城墙!”
经过口口相传,红夷大炮在朝鲜士卒的心目中已经是一种神器的象征了。
“一炮轰来,我们这么矮的城墙就得塌上一段,轰上两炮,我们可以直接投降了。”
“要我说,还是我们的刘县令不识时务。你看大静县,早早就跟着府城举旗反正了,根本不用和我们一样,在这里担惊受怕。”
......
“还是不肯反正?”李逸澜一身戎装,此时正在中军当中,询问着刚刚回来的士卒。
受李逸澜的委派前去劝降,却被刘秀实恐吓回来的这名士卒,抱拳说道:“刘秀实十分顽固,非但不肯反正,还反过来恐吓我们。”
李逸澜点了点头,和身边的方治对了一下眼神,从方治的眼中,李逸澜看到了和自己想法一致的答案。
既然不肯反正,那就打!李逸澜正好还愁没有实战的机会呢。
前两天,大静县令带着官印,亲自从县城赶到府城来,向李逸澜表示投诚。
李逸澜当时好好劝慰了县令几句,打发他回去继续治理县城。同时,李逸澜还派了林端和金耽仁跟着他一起回大静县城,为破虏军的扩招进行前期招募的准备。
只可惜,那三艘其中有纵火嫌疑的朝鲜水师船,在林寅观的商船着火沉没之后,就已经离开猊来里浦口了,找他们算账的想法只能被延后。
此次率两千士卒前来攻打旌义县,李逸澜带了半个威武镇,以及曾胜统领的前镇和原济州地方将领申敏实统领的右镇。
李逸澜还特意带上了一门红夷大炮,除了从心理上威慑之外,还可以在攻城中发挥作用。
......
两千人打一个小县城,尤其还是此时朝鲜那种低矮的城墙,从实战上来讲,曾胜觉得根本不需要用上红夷大炮。
不过,在得到了李逸澜的首肯之后,曾胜还是决定用旌义城来试验一下红夷大炮的使用。
济州举义以来的第一战,即将打响!